牡丹社区:“一老一小”快乐生活

郭鹏 郑旭

牡丹社区全景图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的牡丹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前些年,该社区的居住环境始终是脏、乱、差,这也导致不少居民搬离此处生活。

同时,该社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4637人,占比高达46%,且独居、空巢老龄人居多,吃饭难、照料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2022年8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牡丹社区视察,指出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养老服务。

他还强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安康。社区要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

经过几年的老旧社区改造,如今的牡丹社区发生了蜕变。正如居民张云秀所言:“冬天屋里暖和多了,道路积水的问题也解决了,环境好,心情也好。现在孩子上学有着落,老人看病有托底,邻里和睦就像一家人。”

2022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牡丹社区考察时指出,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老旧小区改造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尽可能改善人居环境,改造水、电、气等生活设施,更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彼时,姜琳琳站在欢迎总书记人群中。如今,她已是社区党委副书记。她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牡丹社区党委牢记总书记嘱托,着力加强“一老一幼”服务,提升社区服务功能,让居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小区怎么改,居民说了算

位于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的牡丹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提起老旧小区,给人的印象离不开脏、乱、差。而就在几年前,牡丹社区也是如此。

由于建造时规划不科学,建成后又缺少管理,多年来,牡丹社区的基本生活设施不全,居民生活不便,牢骚很多。

“多少年了,我们这个社区楼体没有保温层,冬天屋里要穿棉袄;
小区内随处私搭乱建,电线就像蜘蛛网一样满天飞;
老百姓连个运动的地方都没有,内部道路狭窄、坑洼不平。”64岁的马林波,从小区建成后就一直生活在这里,提起曾经的生活环境,他很不满意,曾多次想搬离。

怎么办?

“凉拌!”曾经,马林波以他特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居民们的无奈。

然而,短短几年间,牡丹社区的变化,让包括马林波在内的社区老居民感到不可思议。

2019年,牡丹社区开始进行三供一业改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包括牡丹社区在内,全国多个小区根据实际情况,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最有利于提升居民居住品质的改造建设。

让老百姓住有所居,而且要住得好,拥有幸福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的牵挂。

牡丹社区与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隔街相望,占地面积29万平方米,居民总户数3094户、户籍人口10187人。经过细致的规划设计,社区于2021年开始全面改造。

据牡丹社区党委书记王晖介绍,牡丹社区实施“一拆五改三增加”—拆违,改线、改墙、改管、改路、改绿,增服务场地、增休闲设施、增安全管理。“电线电缆入了地,保温板上了墙,城市书房、幸福广场、休闲亭廊一个个从无到有。”

老旧小区怎么改?让居民提建议。

牡丹社区始终坚持改造意愿、改造需求、改造内容从群众中来,先后召开议事会15次,入户走访26次,填写调查问卷2800多份。根据居民意愿量身定制“需求清单”,再经专业设计单位与“人民设计师”共同设计,最终形成最优改造方案。

王晖说,改造期间,居民全程参与项目的决策、建设和管理,实现了从“站着看”到“跟着干”的转变,还组建了“居民义务监督小组”,随时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

马林波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当时他和一些老人就向社区提出,应该把活动广场的场地平整一下,再换一批适老化健身器材。“结果,施工的时候,具体方案就涉及了这些。”

“我们希望楼前可以干净整洁,但是经过第一轮的改造,没有达到居民预期,大家又提出了意见。后来,楼前的道路、设施全部重新建设,安放了便民晾衣架和休闲座椅,路灯也更亮了。”马林波对社区改造很满意。

对此,王晖表示,牡丹社区秉承“民事共商、社区共建、家园共治、成果共享”工作理念,推行坚持社区党委一个核心,统筹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大党委”、社会组织、自治委员会、“两代表一委员”等六方力量,解决群众“N”个诉求的“1+6+N”工作模式,搭建互信共赢、协调配合、议事共建平台,全力打造“两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品质幸福圈”。

如今路平了,灯亮了,各种设施日趋完善。正如王晖所说,小区从“内”到“外”,都在變好。

居民唐正元同样深有感触:“现在屋里暖和了,道路干净,文化广场健身设施让老年人有了地方活动、休闲。这个变化归根到底,应该感谢党的政策好。”

让老百姓住有所居,而且要住得好,拥有幸福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心头的牵挂。总书记在牡丹社区考察时,不光了解了社区基层党建、改善人居环境、开展为民服务等方面,还走进了居民张云秀的家里,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情况。

今年79岁的张云秀,和老伴早在1991年就搬进了牡丹社区。由于社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差,2008年,张云秀家卖掉牡丹社区的老房子,搬离这里。不过张云秀家对牡丹社区一直都很关注。

近几年社区发生的变化,张云秀一家都看在眼里。于是,他们有了搬回社区的打算。2021年,张云秀一家重新搬回牡丹社区生活。

“冬天屋里暖和多了,道路积水的问题也解决了,环境好了,心情也好。孩子上学有了着落,老人看病有了托底,鄰里和睦,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张云秀和老伴李水,如今回忆起和总书记“唠家常”的内容,心里仍是暖暖的。

那天,张云秀告诉总书记:“养老服务中心建得挺好。平时去量量血压、做做理疗,不用花钱,不爱做饭还可以去吃食堂,阴天下雨还给送餐,比雇保姆强……”

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

已建成30多年的牡丹社区,不仅楼龄老,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深,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4637人,占比高达40%,且独居、空巢老年人居多,吃饭难、照料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把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社区专门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这里,老年人不用出社区,就可以解决很多生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牡丹社区考察时指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养老服务。

所以,如何让社区老人能够更好地享受老年生活,也就成了牡丹社区的一道必答题。

而吸引张云秀一家重新搬回牡丹社区生活,除了社区环境和硬件的改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区针对老年人,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服务的完善和提升。

“把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社区专门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这里,老年人不用出社区,就可以解决很多生活问题。”牡丹社区党委书记王晖说,牡丹社区深入践行“两邻”理念,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落地、落实、落细,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更加温暖的服务,让“品质养老”的民生品牌更有民生温度。

牡丹社区作为沈阳市第一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社区之一,目前社区建设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了养老食堂、老年活动室、助浴室、日间照料室等功能房间,为老人提供专业的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还与附近的医院密切合作,进一步完善了“大病在三级医院、小病在社区、康复护理治疗在二级医院”的医养体系建设,为社区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张云秀的腿早年间受伤做过手术,需要定期做理疗康复。以前去医院不方便,还要排很长时间的队,现在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就设立了康复理疗室,这让张云秀觉得方便了很多。

牡丹社区党委书记王晖组织党员开展理论学习。

“以前我和老伴经常凑合吃饭,现在家门口有了养老餐厅,我们不愿动时,那里就可以解决做饭吃饭的问题,这可是老年人的一个大问题!”张云秀说。

目前,养老餐厅每天有近百人的流量,还有一些老年人申请订餐服务。

据工作人员介绍,养老餐厅每天都准备了二荤三素一汤,老年人还可享受优惠价格,其中,辖区60周岁至79周岁的老年人每人每餐10元,8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餐8元,百岁老人免费。记者看到,在用餐时间,前来就餐的老年人不少。

也是在这个养老餐厅里,习近平总书记向正在用餐的老人询问饭菜价格贵不贵、社区服务好不好、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

“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王晖回忆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牡丹社区时,在党群服务中心、群众活动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工作者、幸福教育课堂师生及老年志愿者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在张云秀看来,牡丹社区的“品质养老”,正在惠及每一位老年人。

沈阳市皇姑区民政局负责人曾撰文介绍牡丹社区近年来打造“品质养老”相关实践经验。据他介绍,牡丹社区党委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把“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养”有机结合,鼓励老年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发挥余热,并将志愿者的服务以积分形式储存,待有需求时反哺于志愿者,让爱心循环起来。

目前,牡丹社区以退休老党员为主的助老志愿者达217人,志愿服务项目涵盖理发、维修、绿化、摄影、舞蹈、书法等内容,有1200余位老年人受益。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牡丹社区形成了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活力老年人服务失能老年人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

牡丹社区梧桐书房

马林波就是一位志愿者,他还是一位“热心肠”,社区的大小活动,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马林波告诉记者,近一年来,辖区内共有210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每月3小时的免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受到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欢迎。

与此同时,牡丹社区还以沈阳市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为契机,搭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对辖区失能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和信息化改造,推广语音视频互联、燃气烟雾报警、人体红外监测等信息化设备在老年人家庭的应用,搭建起老年人和智慧终端的桥梁。

社区的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通过采集老年人日常活动和身体状况数据,形成对老年人突发疾病、走失、风险隐患的实时预警监控,并利用系统平台和终端设备发送老年人服务指令,让子女能够实时了解老年人情况,及时处理突发状况,为老年人和家属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

“下一步,牡丹社区将继续在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方面深入探索,打造‘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让辖区老年人享受到‘兜底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样化、个性化养老服务。”王晖说。

让孩子快乐成长

除了解决吃饭、看病这些生活需求,牡丹社区还给老年人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

但在此前,包括张云秀在内的老人们,并没有充裕的时间来参与这些活动,因为他们每天要接孙辈放学,“回到家,就再也脱不开身了”。

牡丹社区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开设了“幸福教育课堂”,就是为了解决孩子放学后的托管问题,这大大减轻了老年人的负担。

“幸福教育课堂就是我们社区服务‘一小的特色活动,引入社会组织,发动志愿者和专业力量下沉,进社区开展幸福教育,解放社区‘一老的时间,解决家庭‘一小的看护,老人生活将更幸福,孩子成长将更快乐。”王晖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在牡丹社区考察时指出,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安康。社区要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社区幸福教育课堂,看到孩子们在上航模、书法课程。“习爷爷问我几岁了,开学上几年级。”当时正在上航模课的栾嘉瑞小朋友说,“习爷爷还问我中国最先进的飞机是什么?我说是歼—20。”

“幸福教育课堂”开展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

当听到小朋友们说自己的愿望是当飞行员时,总书记说,祝你們好好成长。沈阳市皇姑区航空实验小学科技教师李岩表示,他在社区从事志愿服务已有3年,每周给孩子们上3次航模课,“将这种特色兴趣课程引入社区,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

如今,在牡丹社区群众活动中心的玻璃幕墙上,挂着一个大型的飞机图案,远远望去,势若直冲云霄;
屋里,12台航空模拟设备现代感十足,孩子们眼盯屏幕、手持摇杆,思绪随着模拟的飞机翱翔长空。

在幸福教育课堂的课程表上,记者看到,除了航模、书法课程外,还有绘本、阅读、绘画、武术、拼搭、篆刻等,内容丰富、寓教于乐。

“在这里,我不光学到了知识,还交了几个好朋友。”张云秀老人的孙子、9岁的李安迪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他以前放学后就回到爷爷奶奶家看电视,“现在,社区的航模和篆刻班我都参加了,很喜欢,我有空就去。”

2022年8月17日,在离开牡丹社区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小广场说: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人民谋幸福。

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

……

总书记在牡丹社区的嘱托,成了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强大动力。

“牡丹社区现有565名党员,成立了18个党支部,把民生服务做大做强,还得靠党建引领。”王晖说,社区党委将从居民需求出发,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强化便民服务,进一步做实做优“一老一幼”相关工作,在更加精细化、多元化上下功夫,让老百姓实现“幸福梦”,把老百姓幸福的愿景变为幸福的实景。

猜你喜欢牡丹总书记养老“三不够”牡丹节学生天地(2020年2期)2020-08-25养生不是养老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习总书记“下团组”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牡丹的整形修剪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养老更无忧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绿牡丹连环画报(2017年1期)2017-07-13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6期)2017-06-21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牡丹”情北方音乐(2016年12期)2016-08-23

推荐访问:牡丹 快乐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