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蒋楠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与进步的历史基石,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认同感,从而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以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与情操,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文章将阐述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继而分析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课程;
优秀传统文化;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245—03

引言

伴随新课改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与发展,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与形式都亟待优化与更新。而针对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将有利于将中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方面有利于全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培养学生的文化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文化价值、德育价值、美学价值等的激发,从而促进中小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与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还将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化学习积极性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与理解,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小学语文课程原本的教学革新与升级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世价值

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并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完成有效的授课,有利于促使学生完成有关传承并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继而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世价值。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可以发现,其作为我国独特的文明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其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得以展现,第一将有利于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而拓宽学生的认知与视野,第二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文化视角观察文化生活的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充分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物质与精神,以此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实用价值,从而双重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世价值而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与学习体验。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应对强烈的现代经济发展,继而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分析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可以发现,世人在生活中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知之甚少;
同时,目前多数学生将中华传统节日等同于国家节假日,继而导致学生知道要放假却不知道为了纪念何事而放假,最终导致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遭到埋没;
而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利于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一方面在课堂上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形式以更新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兴趣而驱使學生在课外生活中观察并分析传统节日文化的存在,从而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意识,促使学生基于自豪感与责任感的加深而扛起继承、宣传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三)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

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完成有效的授课,有利于直接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促使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德育价值、美学价值等得以全方位展开。

首先,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其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渗透,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语文学习的视角而更加深度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而深化对语文部分文章学习背景,进而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提高实际课堂的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还将激发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兴趣以促进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增强,从而突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在课外亦可以持以好奇心以完成自发的文化了解。

其次,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其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渗透,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接触遥远的古人,促使学生基于中华神话故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驱动学生珍惜当前的生活;
促使学生基于古诗词所表现的人物际遇感悟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感与对大同社会的追求,进而驱动学生上进心与社会责任感的深化,如此在保障学生智育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而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

最后,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发现,其由于历史的沉淀而焕发强烈的历史价值,学生可以以史为镜而观察现代生活,继而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化涵养的提升;
此外,其由于深层含义的挖掘而焕发强烈的发展价值,学生可以观文化、研文化而落实文化知识的内化,以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转换为自身的文化意识,从而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素质较为一般

观察教学现状并调查现任的语文教师文化素质可以同步发现,教师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较浅且文化素质一般;
通过文献综述与实况调查发现,部分语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一般,针对“四书五经”却表示不知道各自代表的书目是何,针对《论语》的通本阅读也很少,而针对四大名著的阅读也是受到应试教育压力影响而展开粗略的阅读,以此将导致学校校内文化输出者基本无物,自然不利于提高实际语文教学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率。

(二)课程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较为随意

分析当前文化教学现状与实际的语文教学课程安排可以发现,课程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安排与管理较为随机化。第一,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呈现,教务安排等依旧缺乏一个统一的科学标准,这样将会导致实际教学出现两个极端,首先是部分教师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过度强调文化教学,继而忽视了本质的语文教学;
其次是部分教师依旧受到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而过度关注应试教学内容而忽视学生文化意识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导致实际教学效果的一般。第二,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传播形式的选择,教师既具有极大主动性,但是同时也将具备不容忽视的随机性,以此将会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选择的随意而降低文化教学效果,从而不利于向学生有效传递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化策略

(一)联系实际的古诗词教学

为了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效传承和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例如,根据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好奇或经常提及的作者如杜甫、李白、刘禹锡等,同时以此人物而多元化设计古诗词专题学习,进而统一地渗透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丰富学生语文认知。

首先,教师可以联系情境教学而完成专题课程的导入,如通过给杜甫这一历史人物立人设,将杜甫作为学生熟知的愛国主义诗人以作呈现。具体而言,教师在此可以同时链接现代化教学技术而剪辑影视剧、纪录片的视频素材,在视觉上描绘一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大唐乱世之景,突出“感时花溅泪”的国破之叹,重现“恨别鸟惊心”的思家之忧;
而后画面一转以构建强烈的镜头语言以深化对于学生的视觉冲击,同时赋以旁白而帮助学生理解镜头语言背后深层的含义,“是杜甫!他饥肠辘辘且郁郁不得志,他个人窘迫潦倒却心怀天下,他无力、无主角光环却作为主人公登场,他面对叛军邀请留任长安做官,深陷小儿子饿死之苦之中,却依然拒绝,只因他毕生所想、终生所思的皆是大唐”;
最后画面一转回归杜甫童年,重新叙述杜甫与大唐“同生共死”的一生。如此便可将文化中所涵盖的历史价值展现地淋漓尽致,同时有效燃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文化知识了解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教师还可以针对专题中所提及的某一小点而展开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在大框架的语文学习中感悟文化的细枝末节,继而增强学生对此的理解,从而提高实际的语文课堂效率。具体如,针对杜甫的乡贡经历,教师可以科普相关的历史知识以及联系现代社会的高考而激发学生思维的辩证性,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认知视野与丰富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深入认识,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联系现实的生活化教学

为了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效传承和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化教学。比如,在上述的古诗词专题教学基础之上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透过熟悉的生活视角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如,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将心比心”的体验式学习,即带领学生认识杜甫的生活同时与自己的生活完成比对,通过杜甫课外诗词如“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少年时代展示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强调杜甫与中学生的区别,即十五岁的我们还在为了背诵杜甫的诗篇迎接中考,从而以一个趣味对比而拉近杜甫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或好奇心,同时还将促使学生因此了解更多的古诗词文化,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三)增设传统礼仪文化课程

为了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效传承和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增设传统礼仪文化课程。比如,教师可以联系《论语》《弟子规》等内容,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待人接物礼仪,针对日常生活中的行走、交谈、坐卧向学生逐一渗透其中的礼仪文化,从而增设传统礼仪文化课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以此开展文化教学的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在课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布置有关礼仪文化的黑板板、手抄报等,以此考察学生的礼仪文化知识吸收效率,同时还将通过校内软件等建设而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最终不知不觉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四)构建流动的读书角文化

为了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效传承和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构建流动的读书角文化。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而引导其参与读书角书籍传递的文化活动,通过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一本换一本”等营造浓厚的文化传播氛围,同时还将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考察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渗透效率。

(五)优化文化教学评价形式

为了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效传承和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优化文化教学评价体系。比如,教师可以针对上述不同的文化教学活动而采取不同的教学评价。第一,针对系统化的古诗词专题教学,教师可以着重关注过程性评价的应用,如观察学生的观看教学视频表情而掌握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检验学生对《春望》的记忆与理解而掌握学生的古诗学习基础,如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而强调文化渗透效果等,从而不断反思教学策略的实施,提高教学效率与文化渗透效率。第二,针对新颖的传统礼仪文化课程学习,教师应当关注其中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评价项目,借此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检验学生文化的输出效果,从而促使学生有效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传播能力而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四、结语

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为了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效传承和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措施,如联系实际的古诗词教学、联系现实的生活化教学、增设传统礼仪文化课程、构建流动的读书角文化、优化文化教学评价形式,以此全方位结合中小学语文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营造浓郁和谐的文化教育氛围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李萍.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9(Z2).

[2]邱杰.现代文阅读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法例谈[J].语文建设,2018(29).

[3]温小军.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16(3).

猜你喜欢优秀传统文化优化策略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科学与财富(2016年29期)2016-12-27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商场现代化(2016年22期)2016-10-18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期)2016-02-01

推荐访问:中小学 传统文化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