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蒙译本对比分析

随着蒙汉两民族沟通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学作品的互译越来越广泛。本文从达木林巴扎尔编著的《蒙汉合璧中国古典文学》和曹都选译的《唐诗三百首》两本书中,选取李白《送友人》的两种不同蒙语译本进行对比,站在汉语母语者的角度分析两种蒙语译本的差别并归纳总结。这些差别在词语层、句法层中都有体现。唐诗多意性的特点、蒙汉文化背景差异、蒙汉语法结构不同等导致了译者翻译的不同,以下是详细阐述。

本诗蒙译本在词汇层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颜色词、单数词复数词、意象词翻译方面。首先是颜色词。唐诗中有大量关于颜色词的运用,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颜色的合理恰当的运用可以增显诗词的语言张力。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其中的意象词“青山”和“白水”,两位译者都选用了不同的词汇,这两个意象不同主要体现在其颜色词“青”。蒙译文中两个词都有蓝、青色之意,但颜色深浅程度上有较大差异。《释名》曰:“青,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认为青即刚刚从地下生长出来的草木之色,综上可推得“青”本义为接近草木色的绿色,单从这一点上来看,表达颜色较浅的蒙语词最为接近原诗意义。

其次是单复数的差异。唐诗在字数和对仗上都有严格的要求,除了特意强调用数词来表示复数外,如“万条垂下绿丝绦”“千门万户曈曈日”,基本上不会突显某景物、人物的复数,但读者可以察觉到是复数概念而不是单数概念,如“将军百战死”,战死的肯定不止一位将军。蒙语表达复数概念需要在原词后添加词缀,两种蒙语译本对是否添加词缀表复数有很大差别,虽然译者的翻译都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但通过对史料的探究以及李白豪放的诗风,且汉赋夸张技巧的运用对唐诗产生了深远影响,蒙语词“山”用复数形式可以增强语义,渲染一种群山连绵的意境,我更倾向于复数形式的翻译。

最后是对意象词的翻译处理也有所不同。如在对“孤蓬”这个意象的翻译上,蓬在干枯之后会断根,借助风力四处漂泊,没有归处,这和游子、流浪者有相似之处,所以常常被用来比喻人漂泊无依,“达译本”所用词汉语释义是“流浪的”,“曹译本”用词汉语释义是“孤单、孤苦伶仃的”,但原诗中的友人是进京赶考,李白和友人从此以后天各一方,我认为用有流浪意思的蒙语词翻译更为合适。

本诗蒙译本在句法层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代词上。蒙语中有许多代词,且代词分类和语法特征极其详细,如果离开一些代,词翻译会产生歧义。汉语无需表述其主语,只需要表达主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表达出意境,如《送友人》中没有你、我、他之类的人称代词,但其中有隐性代词,也就是意象,如孤蓬,这就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意象所指代的对象。如《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一句的翻译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存在的争议是挥手的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鸣叫的马儿是一匹马还是两匹马。存在差异的原因是这句话的主语不清,唐诗注重营造意境,主语对其影响不大,但对翻译造成很大的困难。“自兹”是从此的意思,“挥手自兹去”的意思就是挥手道别从此离去,“达译本”用“挥手离别的那天”很精妙地规避了主语,也清晰地表明了诗意。“曹译本”表明两人相互挥手道别。后半句“萧萧班马鸣”在汉语里的释义也颇具争议,汉语解释有两种,一种是离群的马,一种是分别的马,且《周易》中 “乘马班如”所描绘的就是车马回旋、徘徊不前之貌。基于主观理解的差异性,从意境的角度来再次分析,我们不妨在送别的环境中设想,友人向李白挥手道别,从此离去,李白的马儿仿佛也深受感染,徘徊不前,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孤凄嘶鸣。两位译者的译文都可以很好诠释诗词的表意,就要向意境的塑造做进一步的靠拢。

同样的一首唐诗,为何蒙语译本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我认为原因有3点。首先是唐诗具有多意性,多意性是古典诗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所谓古典诗歌的多意性,一般指宣示意和启示意,即词语本意和诗歌以语言、意象等给读者的启示。典故和历史是唐诗具有多意性的主要原因,如李商隐的《无题》,有4个不同的历史典故,因此这首诗的解释、主题都各不相同,这也就增加了理解和翻译的困难。而且相同的意象放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意义,如李白对于云的意象情有独钟,且云的意象大多为复合词,十分丰富,如浮云、黄云、彩云,每一种在不同诗词中有不同的意义。这就需要译者掌握大量的典故词汇、渊源,擅长诗词分析。

其次是蒙汉文化背景差异。蒙古族历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草原时空多变,类型不稳定,有时候这边是草原,那边就是荒漠,气候100年可能就有变化,可以随时拆卸居住的蒙古包去别的草场安家,属于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古部落大多地处温带和寒温带地区,所以服装以袍服为主,由帽饰、长袍、腰带、裤子、靴子、袜子、饰物等组成。但汉族居住的地区气候稳定适宜耕作,属于农耕文明,并有固定的房屋居住,没有迁移的习惯,服饰上以棉、麻为主。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也就需要译者转换思维模式,贴近译文。

最后是语法体系不同。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是黏着语,通过增加、改变词缀来构形、构词,但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添加词缀,靠字、词的组合来构成不同意义的句子。处于不同的语系,不仅构词有差异,语法表达也有不同之处。如《送友人》的用词、语句都十分精简,基本上都省略了主语和助动词,但不会影响读者对句子的理解。但蒙古语有8种格,每个格都有不同的用处和意义,不加、错加都会改变句子原本的意思。

1813年,施莱艾尔·马赫在他的《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提出翻译的两种途径,“异化法”和“归化法”,本诗的蒙语译文主体都使用了异化法,尽量去贴近作者的思维,尽可能地向读者展示唐诗的语言特色。不管翻译方法如何,翻译是用一种民族语言去解释另一种民族的语言,译者的根本任务是再现原文的艺术风貌,让不同语言的人可以从文学中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所以要尽可能多地保留被翻译作品的特色,打破常规,不拘泥于传统,在形式上大膽创新,在表达意义上谨小细微。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2020级本科生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班宋佳宇)(责任编辑 王艳)

猜你喜欢蒙语蒙汉复数评析复数创新题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1期)2021-12-21求解复数模及最值的多种方法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21年4期)2021-07-20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引入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21年4期)2021-07-20《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蒙古学问题与争论(2020年0期)2020-03-29复数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0年12期)2020-03-29《内蒙古艺术》(蒙汉刊)首届作者培训班掠影内蒙古艺术(2018年4期)2019-01-18简论蒙汉蛇文化比较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4期)2018-12-05试析如何在小学蒙语课堂中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神州·下旬刊(2018年8期)2018-09-03浅析关于蒙汉章回小说的结构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1期)2018-04-25浅析介词“打”与蒙语“从格”对比分析北方文学·中旬(2017年7期)2017-07-27

推荐访问:译本 唐诗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