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事件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开发策略

以事件课程为引领,不断强化课程与生活、教学与德育之间的连接和渗透,我园建构起具有园本特色的德育新体系,让儿童学会过一种乐想象、善思考、会表达、悦合作、健康愉快、积极负责的生活。

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幼儿园积极推进“九十九种想象”课程改革,注重从幼儿的生活事件中提炼出有意蕴的教育元素,打造了一系列园本课程,这些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事件课程不仅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也具有非常独特的德育价值。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建构起以事件课程为核心,开放的、流动的、生成的德育新范式,为走出幼儿园德育实效不佳之困境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一、生活化:事件课程的教育特质

事件课程是指遵循儿童兴趣和幼儿园育人目标,利用幼儿园及其周边发生的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构建起来的园本课程。这里的事件既可以指人类活动,如“鼻子出血了”“大桥通车了”等,也可以是自然界发生的各种变化,如“台风来了”“燕子来做客”等。它们都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被近距离地观察到或被真切地感知到。

我们不难发现,事件课程与传统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第一,事件课程由特定的生活事件所引发。这些事件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因此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第二,事件课程以儿童的沉浸式体验为主体。在事件课程中,儿童会自觉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参与事件的全过程,使其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第三,事件课程实现了教育目标的充分整合。分科教学以及说教方式使传统课程很难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而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为指向、强调同伴合作的事件课程则会带给儿童和谐的发展。

可以说,“生活事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贯穿事件课程的一条逻辑链。其中,生活事件既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起点,也是课程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教师不但要寻觅儿童感兴趣的生活事件,从儿童经常遇到的生活问题入手,巧妙地生成教育话题和教学案例,还要帮助他们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生活事件。所以,生活事件是课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标志。

二、同构性:事件课程的德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虽然没有单独提出“思想品德”或“德育”,但强调“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由此可见,加强幼儿园德育必须注重渗透性原则,要依托课程与活動的开展来协同完成,在发展语言、科学、艺术、交往等方面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事件课程的生活化特质与幼儿园德育产生了明显的同构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目标的同构性

以生活事件为依托,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这是我园建构事件课程的初衷。但想象力的激发从来都不是单向度的,必然要求把儿童看成是身体、心理以及知、情、意和谐统一的个体。只有实现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在目标上的同构、理念上的同向、实践上的同行,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包括想象力在内的各种潜能,达成培养“完整儿童”的目标。

如“西站课程”设置了“我是小小列车员”的角色扮演环节。孩子们被分成两组,一组扮乘客,一组演列车员。演出过程中,教师会预设不同的乘车场景,由工作人员对孩子们的表演进行点评。整个活动非常欢乐,既开发了思维,又培养了规则意识、服务意识和礼让精神等,从而使得知识维度和价值维度的课程目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内容的同构性

儿童主要是通过感知和表象来认识事物的,那些直观、具体、生动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人化、不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的内容不仅会造成认知上的困难,更会导致教育的低效甚至是无效。所以,无论课程教学也好,德育工作也罢,都必须建立在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要有利于儿童经验的连续性建构。

如在“羊课程”里,孩子们发现羊吃东西的时候,嘴巴和牙齿会一起嚼,而且大羊的牙齿发黄,磨损很厉害,而小羊的牙齿却很洁白。这时候,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孩子们明白牙齿的生长、脱换和磨损是有规律的,每个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三)方法的同构性

对渗透性原则的强调,意味着幼儿园德育必须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必然要用生动可感的生活事件来让那些过于抽象的道德知识、道德符号和道德规范站起来、活起来甚至用起来,从而真正走进儿童的心里,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这也正是事件课程所倡导的教学原则,即把课堂放到生活世界里,以游戏、体验、探究的方法去认识与理解那些复杂性知识。

羊妈妈生了一只小羊宝宝,孩子们对羊妈妈的“月子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他们知道了泡过的黄豆、豆浆、番薯、胡萝卜等可以帮助羊妈妈产奶,同时也了解到“坐月子”是件很辛苦的事情,并发起了给羊妈妈收集“月子餐”的倡议。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从“羊妈妈”联想到“自己的妈妈”,在探究过程中也顺带进行了感恩教育,让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情感等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三、新范式:事件课程的设计策略

以事件课程为核心,我们可以建构起幼儿园德育新范式。这种新范式以广阔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为教育场景,以生命体验和意义唤醒为知觉方式,保障了儿童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也给予他们个体成长最大的自由。所以,这种新范式不是封闭的、既定的、静态的,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生成的,真正能把幼儿园德育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对标这样的范式,在开发和设计事件课程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基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并非所有儿童感兴趣的事件都可以成为课程事件,因为现实生活毕竟是粗糙的,是以一种原始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存在的,需要从德育的角度加以甄别与遴选。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意识地截取事件里的部分片段或内容进行放大,从而凸显某个育人主题。这个过程不是为了改变生活的原貌和事件的本身,而为了更契合教育目标。

通过审议,我们认为“羊事件”可以帮助儿童直观感知各种动物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动物的关心与爱护,而且这一课程与我园基础课程里的主题活动——“动物乐园”有很多交集。所以,我们剔除了唱动物儿歌、戴动物头饰等活动,改为更受孩子们欢迎的写生、喂养、种植等活动,以此来突出课程的德育主题。

二要基于课堂又超越课堂。既然是课程,当然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事件课程也不例外。将生活事件引入课堂,特别要注意避免出现事件冗余、主题涣散等现象,否则不利于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事件课程如果不突破课堂,不走向儿童的外部世界,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因此,把握好这个度非常重要。

例如,我园研发的“柳树倒了”这一课程,就在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上做了精心的安排。时间不固定,有利于教师根据需要,实行教学的弹性延展。为充分挖掘柳树的德育价值,教师还把大班的孩子带到倒了的树边上,大家一起诵读《诗经·采薇》里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还有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与王之涣的《送别》等名篇。杨柳的风姿及其“离别”的文化寓意,带给孩子们很多关于友情的思考。

三要基于德育又超越德育。课程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性实践活动,因为课程知识的选择与组织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事件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不能撇开德育目标自行其是,但只以德育目标来给事件课程划界,又有窄化之嫌,使事件课程在育人的整体性、生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大打折扣。

像“羊课程”的活动设计依循的就是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特点,而非德育价值的高低。其中,既有“我为小羊画个像”的美术活动,又有“小羊有哪些兄弟姐妹”的科学活动,还有“羊驼是不是羊”的辩论赛等。看上去,这些活动都与品行培养无关,但它们鼓励儿童开展同伴合作、协商探究,大胆地进行创造与想象、批判与反思。而诸如此类的思维进阶活动才是德育的关键环节,特别是理解力、判断力等高阶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帮助儿童夯实对抽象道德精神的认识。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幼儿园课程是儿童生活经历的一部分,而不是过去那种专门组织的“课”。正是以事件课程为引领,不断强化课程与生活、教学与德育之间的连接和渗透,我园建构起一种具有园本特色的德育新体系,让儿童学会过一种乐想象、善思考、会表达、悦合作、健康愉快、积极负责的生活。

【夏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幼儿园书记、园长,高级教师】

实习编辑︱乔 羽

猜你喜欢德育幼儿园儿童德育要在“善”处留白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中国德育》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我爱幼儿园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教育文汇(综合版)(2020年4期)2020-06-15欢乐的幼儿园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爱“上”幼儿园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18年9期)2018-05-14留守儿童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六一儿童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6期)2016-05-14“六·一”——我们过年啦!小学生·新读写(2006年6期)2006-06-14

推荐访问:德育 幼儿园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