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17篇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1篇蒙古的统一: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元朝的统一:A、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17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17篇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1篇

蒙古的统一: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元朝的统一:

A、第一阶段(蒙古):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

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第二阶段(元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C、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2篇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A、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宋朝的时代特点:

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

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

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

二、重要事件:

1、宋与辽──澶渊之盟

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宋与夏和战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

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统治者的重视)。

3、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

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2、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注意和唐朝的比较)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3、商业贸易的繁荣

第一组:市镇发展:(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第二组:海外贸易:(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组:纸币出现:(1)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2)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蒙古的统一: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元朝的统一:

A、第一阶段(蒙古):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

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第二阶段(元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C、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1、疆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行省制度的建立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比较:战国时期建立县制,秦朝时建立郡县制,元朝时设立行省制。

3、元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台湾)

(2)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西藏)

(3)元朝设立了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以西域的管辖。(新疆)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繁华的都市生活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传统节日如: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了。

2、文学的发展、

宋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宋词,杰出的代表是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南宋)。

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1、造纸术(略)

2、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刷术。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③意义: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指南针

①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②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③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火药

①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②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

③意义:火药的发明和西传,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5、历史意义(四大发明整体的意义):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代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本课的难点: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科举制度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

2、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例如:

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获益者是封建统治者皇帝。

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

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4、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

5、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

6、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四、小结: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并观看反映科举制度的多多媒体资料

五、练习: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六、作业: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4篇

一、战国七雄

1、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第8课 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注意: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主张截然相反

(1)运用三家观点解决问题:

儒家:说服教育;

道家:顺其自然,如闭门思过、自行解决;

法家:依法惩处

(2)诸子百家中提到“治国”主张的有:孔子、孟子、庄子、韩非

提到“战争”主张的有:墨子、孟子、孙武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相关著作、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革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6篇

1、繁华的都市生活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戏剧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杂剧。兴起于宋代兴盛于元代。

传统节日如:春节(古代叫元旦)、元宵节、中秋、端午节在宋代都有了。

2、文学的发展、

宋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宋词,杰出的代表是苏轼(北宋)、李清照和辛弃疾(南宋)。

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1、造纸术(略)

2、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刷术。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

③意义: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指南针

①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②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③意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4、火药

①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②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

③意义:火药的发明和西传,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5、历史意义(四大发明整体的意义):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代表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7篇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XX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夏、商、周的更替: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8篇

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20XX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公元前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 (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3、利簋[guǐ]

2、制作工艺高超:

(1)成分:铜、锡、铅;

(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

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第8课 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2、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注意: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主张截然相反

(1)运用三家观点解决问题:

儒家:说服教育;

道家:顺其自然,如闭门思过、自行解决;

法家:依法惩处

(2)诸子百家中提到“治国”主张的有:孔子、孟子、庄子、韩非

提到“战争”主张的有:墨子、孟子、孙武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相关著作、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革: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9篇

一、北宋的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3、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A、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宋朝的时代特点:

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

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

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

二、重要事件:

1、宋与辽──澶渊之盟

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意义: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2、宋与夏和战

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

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金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10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农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

4、农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饲养业: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

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合作探究】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11篇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

2、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统治者的重视)。

3、经济中心南移的启示:

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2、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窑、河南的汝窑比较出名。(注意和唐朝的比较)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3、商业贸易的繁荣

第一组:市镇发展:(1)地位: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2)表现: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出现了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第二组:海外贸易:(1)地位: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2)表现: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3)作用: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组:纸币出现:(1)时期、地点、名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交子。(2)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南宋货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12篇

纲举目张的学习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历史学有它自身的学习方法,它的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中心线去讲述的,也就是说,它的知识点不是散乱的,在学习每一个章结的时候都以围绕着这条线索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比如,整个历史书都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风俗和影响来发展的,无论学那个历史事件或者那一个章结,都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眼光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以来,历史也就变得不那么复杂了。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特别是初中历史,基本停留在对历史根须念和定义的认识节段,在这个节节段,有大量的历史图片供同学们欣赏和参考,要具体结合地图,人物图片,时代背景图片,这样才能对做出一个全景展现,极有利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学习这些地图或图片的时候,也就基本了解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熟知了每一个朝代的地域版图以后,自然就会明白,那个朝代是强大的,那个朝代的发展是落后的,疆域广扩的国家背后一定有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后盾。

每个时期的总目标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哪朝哪代,理想都是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发生的目的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是一样的,但事件和事件本身已有了不同的意义,比如,同是改革,商朝的变法成功是什么原因,而清朝改革没进行下去又是为什么,这中间的并别在那,当明白了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历史事件的时候,其实,历史一定会给你考出满意的分数,并且费时是最少的学科之一,比较分纵相比较和横向的比较,多多运用。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13篇

1、疆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行省制度的建立▲▲▲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比较:战国时期建立县制,秦朝时建立郡县制,元朝时设立行省制。

3、元朝对边疆的管辖措施:▲▲▲

(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台湾)

(2)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影响: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西藏)

(3)元朝设立了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以西域的管辖。(新疆)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14篇

一.课前导学

(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

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

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

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

(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

(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组讨论

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

四.达标训练

(一)

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

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

(二)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

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

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

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

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三)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选举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这一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谁统治的时候正式诞生?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15篇

纲举目张的学习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历史学有它自身的学习方法,它的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中心线去讲述的,也就是说,它的知识点不是散乱的,在学习每一个章结的时候都以围绕着这条线索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比如,整个历史书都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风俗和影响来发展的,无论学那个历史事件或者那一个章结,都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眼光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以来,历史也就变得不那么复杂了。

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特别是初中历史,基本停留在对历史根须念和定义的认识节段,在这个节节段,有大量的历史图片供同学们欣赏和参考,要具体结合地图,人物图片,时代背景图片,这样才能对做出一个全景展现,极有利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学习这些地图或图片的时候,也就基本了解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熟知了每一个朝代的地域版图以后,自然就会明白,那个朝代是强大的,那个朝代的发展是落后的,疆域广扩的国家背后一定有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后盾。

用比较的眼光学习初中历史:

每个时期的总目标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哪朝哪代,理想都是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发生的目的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是一样的,但事件和事件本身已有了不同的意义,比如,同是改革,商朝的变法成功是什么原因,而清朝改革没进行下去又是为什么,这中间的并别在那,当明白了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历史事件的时候,其实,历史一定会给你考出满意的分数,并且费时是最少的学科之一,比较分纵相比较和横向的比较,多多运用。

分析的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无论是人物的评价,还是事件的作用,或者是改革、民俗,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善于寻找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是学好历史的法宝,由于各个历史事件离我们都已是遥远的不可展现的东西,这极大地局限着我们对历史事件的亲身感受感,孤立的去背那些数不完的历史内,不仅不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也不是国家所乐意看到的,因此,现在的题型早已没了名词解释或是一些全靠复制的题型了,而分析则成了历史试题的主流。

抓错题的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一定要对错是重视起来,而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都是喜欢作对题,因为对的题不费脑子,省事,又能显出自已的水平有多高,在自已已掌握的知识里来回的去埋头苦干等于浪费你的时间,要学会在错题中不放松,作错的题型一定要反复的去看,错题才是拉开你和其它同学分值的方法,初中历史不用浪费那么多的时间,紧盯着自已的每次作业中的错题就行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主科”也并不影响历史的成绩。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学习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历史课不“散”,这是从它的主线非常明确这一点来说的,但历史课乱,由于小学时期并没有开设历史这门学科,而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就是只依一本课完成学习,而初中的历史已经不是这样的了,它显很乱,有大事年表,有地图册,有插图、有注解,显复工杂笼无章,也有不少学生会把地图册放在家中,认为学习就是学课本的,因为他从小学一路起来就是这样,历历史的学习应该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杂”学方法,把地图,大事年表,插图等等的历史工具要放在一起来看,用联系的方法去对初中历史进行学习,才是学习初中历史的窍门所在。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16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成就: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2)商周时期:

①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②特点: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3)代表:

1、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

2、四羊方尊(造型奇特);

3、利簋[guǐ]

2、制作工艺高超:

(1)成分:铜、锡、铅;

(2)方法:泥范铸造法

二、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的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 第17篇

1、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注释: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影响(结果):

(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积极影响:

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推荐访问:七年级 单元 历史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17篇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合集17篇)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视频